让清明更有意义,平潭师生这样度过

前往烈士陵园祭扫,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到户外踏青赶海,感受春日海岛的旖旎风光;参加户外跑,在运动中培养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品质……清明假期,平潭师生们以丰富的方式,度过了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假期。

清明时节,邂逅浪漫花海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4日,厦门市海沧区新阳街道一农社区下陈社,百亩花田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福建省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缅怀英烈活动

连日来,全省干部群众、军人、师生陆续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参观烈士纪念馆、聆听英烈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切缅怀英烈的丰功伟绩,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营造全社会崇尚英烈、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

诏安官陂:缅怀英烈筑忠魂 传承红色树新风

为引导青少年铭记革命历史、崇尚英雄精神、赓续红色血脉,4月1日,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官陂中学组织师生赴官陂镇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丰碑寄哀思,陵园缅忠烈”祭英烈活动。

永春举办“赓续·2025·百园千校清明祭英烈”活动

清明寄哀思,英魂励后人。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3月31日,泉州市永春县在永春革命烈士纪念碑园区举行“我们的节日·清明”暨“赓续·2025·百园千校清明祭英烈”活动。

清明习俗
插杜鹃花

《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将柳条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古谚有“清明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上墓

亦称“扫墓”。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盛行于唐代。《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在闽南清明节习俗中,清明节前后10天内为扫墓日期,如要修墓和拾骸(拾骨)移葬,则不用另行择日,凡事无忌。

踏青

踏青,是指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润饼菜与清明馃

泉州清明节的食俗是吃“润饼菜”和“清明馃”,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甜润可口。

祭祖

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外出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网上祭英烈
诗词里的清明
长安清明 [唐] 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郊行即事 [宋] 程颢芳

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二首 [唐] 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

清明即事 [唐]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夜 [唐]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