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少林寺方丈升座庆典上,佛教信徒在少林寺前列队祈福
佛教
推荐人: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黄海德
制敌术:佛国古地满街圣人
西晋太康九年,也就是公元288年,当佛教传入中国,尚处在译经阶段时,南安九日山侧就已经建起了第一座佛寺——延福寺,其规模宏大,极盛时期竟有54个支院。
《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还记载了宋太宗(976~994)的一段奏折批语:“泉州奏,未剃僧尼系籍有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
难怪宋代的理学家朱熹要吟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此佛国古城,今留下大量宗教遗址。
最值得一提的是,建于唐朝公元686年的西街开元寺,内有镌刻着佛教密宗经文的陀罗尼经幢,嵌在大雄宝殿横梁斗拱的二十四尊妙音鸟,都是重要的宗教文化符号。还有矗立在开元寺两侧的东西双塔、南俊巷的承天寺、安海的龙山寺、南安的小雪峰……
盛极一时的泉州佛教,经过千百年的吸收和演化,还影响了当时的不少国际友邦。日本的南禅黄檗宗就大方承认泉州的禅宗是日本的祖庭,现如今经常有人组团来参拜。
而民国时期的弘一法师李叔同,作为佛教律宗的代表人物,更与泉州有着深远的渊源。
弘一法师晚年长期住在泉州,弘传南山律宗,撰写了《南山道宣律师谱略》、《随机羯磨讲义》等多部律学著作,最后圆寂于泉州开元寺温岭养老院晚晴室。
你听,“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佗耶。”当年,弘一法师和太虚法师为孤弱儿童创作的早晚礼佛《三宝歌》,至今仍被各地佛教徒礼佛时肃然传唱。
建于1700多年前的道教庙宇元妙观
道教
推荐人:泉州元妙观道教会会长林舟
制敌术:墙内开花墙外飘香
同样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泉州的第一座道观白云观也建成了,今易名为元妙观,有“八闽第一观”的霸气名头。
如果放在全国的坐标来考量,元妙观依然突出,观内的那些精细木雕、石雕,非常华丽,堪称中国道教建筑的精品。
更有特色的是,元妙观供奉的神祇就是玉皇大帝,这在全国很少见。因此,每年正月初九、六月初七,来祭天公的人们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泉州道教兴盛于唐宋,特别是宋代,兴建了大批道教宫观。众多的道观如仙女散花般散落在古城角落。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龙宫庙、净真观等。
道教和佛教几乎同时在僻处海隅的泉州立足。明清以后,儒、释、道出现合流趋势。许多宫观佛、道并祀,而道教开始世俗化,与当地民众信仰融合得最好。
因此,现在一些道教寺庙中,尤其在民间宗教信仰极盛的泉州,除了能看到道家一般要供奉的三清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外,市民祈福求平安的妈祖、保生大帝、关帝、民间的王爷、瘟神也频频亮相。
泉州的道教虽是本土宗教,但随着华侨华人向海外传播,道教也成为海外华人信仰最多的宗教,在台湾、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都非常流行。
说来,还有一件趣事。台湾彰化有个元清观,来历不明。后来一场大火将它烧得只剩一尊玉皇大帝,人们才在这尊玉皇的底座看到“温陵古地”四字。原来,宫观是清朝时泉州人到台湾建的。
一场大火成就了一桩闽台情缘。台湾信众依然请了泉州的师傅去帮忙维修元清观,这几年来,元清观和元妙观的信众往来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