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有着严格的传承体系和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所以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在民间信仰方面一直有着极大的开放和包容性。“崇有德,敬有功”是泉州民间“造神”唯一的标准,全国性的神明如关公、天公、土地公都在泉州有着极其广泛的信众。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漂洋而来的外来神袛,如印度教的毗舍耶神,泉州人俗称“白狗神”,其庙宇也一直受到附近居民的悉心保护,且香火始终不衰。在惠安崇武,当地人甚至为27位舍身救人的解放军战士建造了一座宫庙,以此作为永久的纪念,且每年正月头三天,“当地人多会来此烧香”。
发展:
扎根社区 关联民俗
相对于国内其他地方,泉州的民间崇拜活动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它与世俗生活的紧密结合。
泉州古代对城市实行铺境制管理模式,将城区划分约38铺94境,每境设一位境主公以保境安民。这一做法一方面极大增多了民间神明数目和种类,另一方面也拉近了人神之间的距离,人与神长期的“比邻而居”使得泉州的民间信仰活动带有极大的生活化特征。比如,让孩子认神明做“契父母”,请朋友一起来为神明“做生日”甚至定期抬着神明巡境或回祖庙“谒祖”,这些与市民生活毫无二致的民间信仰活动使泉州人似乎更常将神明视为有血有肉的至交好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