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成泉州移民乡情的纽带
印尼群岛各种华人民间信仰的庙宇,大都仍采用泉州庙宇的传统建筑规制和形式,有的还从泉州请来工匠、运来材料建筑而成。譬如苏门答腊岛巴东市西兴宫,在1873年重建时,就从国内请去工匠十余人,购置大批建筑材料,极具闽南寺庙建筑风格。日惹的镇南宫亦是如此。
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中,供奉家乡乡土神祇的宫庙甚多。在菲律宾,曾建有晋江石鼓庙分灵顺正庙,清代建有泉州分灵的通淮庙,现在一些道教组织的负责人大多都是泉籍华人。在新加坡,清朝道光年间,泉州人在当地建立“天公坛”、天福宫、通淮庙,多位泉州道士以及他们的子孙在当地建立道坛。
这些庙宇,都是泉州道教信仰和习俗随着泉州先民移民至此的表现。泉州道教的外传,是从民间开始的。古代因海上交通工具简陋,泉州移民漂洋过海谋生时,为祈求旅途平安,到各自崇信的庙宇祈祷、许愿,并取香火随身携带到异国他乡。随着他们在客居地的繁衍生息,而逐步建起各种庙宇,供奉家乡带去的神祇,这种传统信仰深深扎根在各地华人社会中,并形成一种凝聚力。这种“神缘”关系也是他们同故乡联系的重要纽带。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先民移民海外后,还保留了许多道教的活动。闽南村落历来有以寺庙为中心演出戏剧的传统,华人华侨社区也常以闽南地方神庙为中心演出中国传统戏剧。譬如,泉州木偶剧种布袋戏亦随着泉州华侨移民传入印尼群岛,17世纪时布袋戏已经在爪哇地区流行。主祀广泽尊王的中爪哇勿里达保安宫就一直延续以布袋戏演出酬神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