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灯(泉州文广新局社会文化非遗科供图)
泉州花灯
推荐人: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吴祖祥
制敌术:玩火不烧身,独步天下
巧手仙子下台时,迎面遇上爱玩火的花灯喜娘,两人相视一笑。在工艺美术界,其实,没有完全的敌我之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只见喜娘一身红艳,笑意盈盈,手里擎着一盏火不离手。“泉州花灯没有火那可不热闹!”花灯喜娘嫣然一笑,忽而变幻成鸳鸯戏水、忽而变成龙凤呈祥……五彩斑斓的花灯让你目不暇接。
话说这花灯喜娘的家学可谓源远流长。据南安丰州傅姓、黄姓族谱记载:泉州花灯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
要说,花灯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并不鲜见。只不过泉州花灯工艺极巧,以细致闻名,更有独门的刻纸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靓绝天下。
原来古时的花灯多为彩扎灯,即劈好的竹篾绑扎成灯骨架,粘糊上色纸,描上山水、人物,贴上花边,装上丝穗,内放蜡烛或小油灯,便成花灯。
到了明清,玻璃制造业发展起来后,工匠们把玻璃抽成丝即成“料丝”,用到花灯制作中,泉州料丝灯便面世了。
而刻纸料丝灯,顾名思义,即采用了刻纸艺术图案,尤其是李尧宝刻纸。当年,李尧宝创造性地用165个纸制等边三角形组合成灯,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此灯光彩夺目,高贵典雅,艳压群芳。
到了改革开放,泉州人蔡炳汉首创针刺无骨灯,灯身无骨,几何图形上用针刺出精美的图案,一旦灯亮,光源透出针孔,玲珑剔透,璀璨夺目。
这花灯喜娘的本事,不仅泉州老百姓受用得很,她的足迹还遍布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法国等异邦,为当地节庆添彩,延绵东方之红。
专家点评
泉州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许进中:
我觉得江加走木偶头历史比较久,影响比较大。这跟泉州的民俗有很大关系。泉州古称佛国,民间信仰兴盛,各式宫观寺庙中的民间木偶神像雕刻应运而兴。上世纪60年代,上海美术出版社还出了一本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书,影响非常大。而且泉州木偶头雕塑,很早就传到海外去了。现在江加走木偶头很大一部分被收藏在台湾和东南亚国家。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瑞统:
从综合价值评估来看,应该是江加走木偶头。首先,从艺术含量看,工艺精细,造型优美,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从历史说话,木偶艺术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有1000多年的表演历史;而且,江加走已经成为木偶雕刻大师权威性代表性人物,载入史册,且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力。
泉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陈日升:
江加走木偶头的级别最高,很有国际影响力,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全中国没有一个超过它。
大众呼声
洪先生:我认为是花灯。因为花灯比较大众化,泉州元宵节从古至今都非常盛行,海外也有很多人来订,里面有很多文化元素。
陈小姐:我觉得有点难选。花灯也很好,但是花灯可能不少地方都有。我还是觉得木偶头雕刻更突出,因为它是泉州独一无二的,更能代表泉州!
林先生:我认为是木偶头雕刻,因为木偶头很有灵性,它把一种静的东西,通过人的操作变得活灵活现,千变万化。
李小姐:我投木偶头雕刻一票,因为我觉得木偶头在国际上很多场合都有出现,见过很多大世面。
同门英雄
永春纸织画:创始于隋唐,起源于福建永春的民间传统工艺,是用手工编织纸丝而成的朦胧艺术品。织工精工、画面朦胧、设色鲜明,风格独特。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
妆糕人:泉州妆糕人,源于中原的“捏面人”,是泉州百姓传统节庆期间祭祀神明的一种祭品。以传统大米粉、糯米、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配置成糯米团,捏塑而成人形,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塑造面谱、手脚、翅膀、服装等形象。
惠安木雕:兴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是与闽南地区“皇宫起”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的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是南派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泉州布雕画:泉州布雕画制作技艺起源于古代的熨烙、烙画、布贴画和布堆画。以烙铁为工具,以绢帛为载体,运用烙画的温度控制技艺,呈现婉约而细腻的艺术美。
南安神像木雕:神像木雕工艺做工精细,涉及面广,综合了人物、动物的雕刻技艺,立体镂空雕刻手法。大规模的木雕神像并非整体一块木料雕成,而是采用类似雕刻木偶的手法分部件雕刻组合而成,这种雕刻手法称为“五镂”,为全国独一无二。
剪瓷雕:剪瓷雕是在泥灰雕的基础上,外表贴上经过剪切的瓷片、玻璃片(包括蓝色、棕色的啤酒瓶,镀水银的反光镜片等),使作品色彩更加鲜艳,光彩夺目,被寺庙宫观祠堂广泛采用,也被应用于仿古建筑的民居。(本网记者 陈冷冷 田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