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大家都知道,这种慢手工活很快被机器替代,金苍绣变成了宗教用品,各种绣花款式渐渐只剩下桌裙上的“八仙过海”、“龙头”、“彩凤”纹饰。
原来美国的客人将她的作品买回去,挂在别墅里。华人朋友看到,纷纷打听是谁的作品。大伙建议她应该去开店,因为大单生意逐渐寡淡。四十年前绣的手作,台湾客人打算三万元买回去收藏,陈克忍也没同意。在朋友的指点下,她决定投身金苍绣、珠绣手艺的传承上来。
三年前,开元寺大门对面紫云屏旁,陈克忍的“阿嬷绣品”开业了。她没有念过一天书,为店铺取名,是儿子的主意。“不如就用这个名字,纪念我的阿嬷教给我的东西吧。”陈克忍说。5岁的时候,她自己做书包,在上面绣红五角星。没有书念的她背着小包,拿着画笔,到深沪海边坐着画画。
没想到半个世纪后,她自己学会了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还能受邀请到泉州一幼、泉州师范学院去,给大大小小的学生讲泉州的金苍绣、珠绣。不大会写的字,在她眼里也像画,照着样子画下来就好了。
因为种种原因,营业三年的阿嬷绣品西街店关张了。不过陈克忍依旧很幸运,因为成为泉州珠绣技艺的市级传承人,计划在别人帮助下,复原明清民国泉州服饰的款式,融入传统泉州金苍绣、珠绣技艺,开办一个展室,一些简单的绣法也将传授给体验者。
要办展室,藏品是重要一环。泉州民俗亡故的人衣服要焚烧。当年祖上曾留下明清样式的官服,烧的烧丢的丢,现在款式只记在陈克忍的脑海中了。
中国四大名绣是苏绣、粤绣、蜀绣、湘绣。陈克忍说,四大名绣的绣法是相通的。然而金苍绣是闽南风格,涵盖几乎所有的绣法,只是多了一道工序由金色丝线滚边。古早时候泉州的金色丝线,是用真正的金子抽拉出来的。真正的金子做成的丝线滚边缝制,作品反而有金属的生硬感,不美观。
金膜制作得像葱膜一样薄,再将金膜捻丝线,绣到布料上。金苍绣其实也是“金葱绣”。而珠绣和金苍绣其实也不分家,是将颜色形状各异的珠片用各种绣线固定在丝帛上。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鱼鳞般垒砌的,用珠光宝气堆砌出刺绣的华美。
阿嬷教会的东西,一直在陈克忍的心里。比如鲤鱼拜亭、牡丹的款式。结婚跨入夫家门的那天,穿的裤子脚踝处,一定要穿绣。这样小姐三寸金莲踢出的第一步,可以让围观的亲友们看见这些精美的纹饰。大家赞叹绣品这样精致,就确信小姐来自大户人家无疑了。
半辈子经历了人生和商海的风浪,陈克忍觉得是时候安静下来,梳理梳理脑海中精美又有故事的纹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