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麦 永清 图 / 高寒提供、黄谨
她是石狮永宁曾经的“四大家族”之后,
是深闺大宅里走出的女作家。
(一)
高寒很爱穿旗袍,春夏秋冬,什么质地款式的都有,粗布呢子的、绸缎蕾丝的、还有黑色皮质的。
那年大学毕业到石狮永宁中学当老师后,她就跟母亲宣告,从今以后,她就只穿旗袍。母亲觉得不像话,她便回母亲:“你那么多女儿,不差我一个跟别人不一样。”
高寒要穿旗袍,因为她觉得女人就应该是穿着旗袍的样子:高挑苗条、端庄高贵、优雅娴静、独立自主。她清晰地记得,父亲反驳母亲的那些话:“女儿和儿子都一样。女儿更要读书,而不是整天围着灶台转,只有读书,才能自立,才有社会地位。”
当时他们家还住在石狮永宁老街58号,已是家道中落。高寒在那边出生,在那出嫁,1993年搬离后,就很少再回去,也回不去了。
透过58号大门上一个巴掌大的门框往里看:塌了,全是黄土,耷拉在半截半截的残垣上。幸好临街的连排木板大门还完好,遮住了幽深后院的清冷破败,也掩住了一个兴旺了近400年的家族史。
何止一个家族。这条宁老街201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曾是石狮永宁镇的商贸中心,聚集着四大家族,富庶而繁华:
“荣兴号”油坊彻夜加工,三只乌槽大木船常年往返经商;“永进巷”把红绫一路铺到外高墺,张扬铺张得让人瞠目结舌,扬名闽台两岸的大商号“霞源”,拥有“奉天浩命”圣旨盒的“日茂”商行……
高寒家就是荣兴商号,老街58号就是荣兴府,也叫兴源府。三只乌槽木船,一只北上宁波、烟台,一只往台湾,一只南下印尼。去时,一路售卖花生油、面线、豆饼等货物,卖完再一路南下经过南京苏杭,买入当地时下新货,回来本地再卖。
这样的家业,从明末清初,传到高寒爷爷那辈,是第十代。家道中落在第十一代,正是高寒父亲6个兄弟这辈。
那是任谁也难逃的一个历史大劫,国家战乱、红卫兵抄家、制改公私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