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石狮的老街巷中,偶尔还能听到有人骑着自行车在巷子里吆喝着:“收购旧手机、旧电器、旧衣服……”也能听到有人在小区里挑着担子叫卖“大肠灌猪血”,或是骑着自行车在公园里叫卖甘蔗汁。这样的场景总能唤起老一辈小时候的记忆,那时,人们经常能听到的走村串街的敲击铜铁片串、修理小五金器皿和削刀磨剪刀的叫卖声;挑着理发工具担的理发师的吆喝声;叫喊卖米的声音等等。当下,这些行当的叫卖声大多已经销声匿迹了。
绿洲读书社社长蔡友谋向记者介绍,乡土叫卖习俗,也称“市声”,可分为“叫卖声”“敲击声”两种,是石狮早期商业领域的一种重要经商方式,具有传递商品信息、招揽顾客的特点。叫卖习俗较灵活,对现金缺乏的村民,可以进行赊买,以粮食、禽蛋、面线、米粉等农副产品乃至破铜旧铁等换货,从而起到对大商业拾遗补缺的作用。
《晋江市志·风俗志》中对于闽南乡土叫卖习俗有这样的描述:闽南自古以来,城乡之间,“其小者如卖饧、卖饼、卖荔、卖柑、卖桃李、卖杨梅、卖甘蔗,熙来攘往,朝暮不息。”其招揽生意往往是卖什么喊什么,拖腔拉调,似喊似唱,进而发展用吹击器代声以广而告之,长期相沿,从而形成乡土叫卖习俗。
这些小商贩出售的商品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叫卖方式各具特色。卖小百货的货郎担摇小手鼓,当当作响,俗称“摇鼓仔”;卖豆腐花和鱼丸汤等小吃的肩挑摊贩,汤匙击碗,叮叮声脆;挑蜜饯担的吹哨呐,俗称“卖咸酸甜吹爱仔的”;卖猪肉的吹海螺或竹管;阉牲口的吹短笛,俗谚有“阉猪割狗,衣吁衣吁,华佗是吾师”;占卜、啄鸟卦的背包袱或提鸟笼,敲起牛角,俗谚有“鹄、鹄、鹄,算命先生背包袱”;卖冰棒雪糕、石花膏冷水的摇小铜铃;还有一些走江湖打拳卖膏药的,常敲锣打鼓,以吸引四邻光顾等。
石狮乡土协会会长蔡第福告诉记者,乡土叫卖声属于习俗中的声音标志形态,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至今仍在人们的商业活动中得到沿用,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其花样也在不断翻新。随着电视广播、新媒体广告日益成为商品经济社会的一种重要促销手段时,乡土叫卖习俗——“市声”这种商业民俗方式正在逐渐消失。
(记者王秀婷)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