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一面镜,照甲四界光映映。街头巷尾博月饼,厝内嚷甲大细声。孙仔细汉博一秀,阿姐博无让大兄。博着对堂安妈赢,阿公博着状元饼。”这首闽南童谣《中秋博饼》,泉州很多幼儿园孩子都会唱。
古时候,无论是文人雅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中秋节非常向往,因为这是个月圆人团圆的美好节日,中秋赏月食月饼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网友 这些儿时歌谣 勾起怀旧情愫
在闽南,中秋佳节,不仅要赏月,分月饼,亲朋好友们还要聚在一起博饼。小孩们还会咿咿呀呀地,唱着刚学会的闽南童谣。
昨日,新浪微博网友@国馆,发微博“那些年,我们哼过的中秋歌谣。”引起网友们的共鸣。
细心的网友@闽商策划一眼就发现,@国馆发出的数首中秋歌谣中,第一首“拜月娘,拜月好头毛,好嘴齿;大是兄,细是地,月娘仔,你不可给阮割耳……”就来自闽南。
“那些年,我们哼过的中秋歌谣,这些童谣耳熟能详,勾起我们的怀旧之心。”经东南早报官方微博转发后,早报的粉丝们纷纷转载,并将自己儿时传唱的中秋童谣发出来与读者共享。
专家 童谣记录历史 体现地方文化
“中秋闽南童谣,既是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具特色,也反映出历史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称,闽南人自古以来就有崇拜月亮的风俗,认为“月娘妈”是孙子的保护神,因此通过中秋这个传统佳节,编歌成谣,寄托对月亮的崇敬之心。
一首首童谣,随着时代发展,记录了泉州的历史变迁,描绘了闽南地方风俗人情和社会形态,显示了闽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既是泉州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且随着泉州人的迁移,传播到台湾、东南亚等,“童谣虽短,但句句押韵,通过孩提时代的熏陶,对于维系海峡两岸的向心力、凝聚力,意义特殊,作用特别!”
附录
《月姐姐》
月姐姐,多变化,初一二,黑麻麻。
初三四,银钩样,初八九,似龙牙。
十一二,半边瓜,十五银盘高高挂。
中秋月,净无暇,圆如镜子照我家。
打麦场边屋檐下,照着地上小娃娃。
娃娃牵手同玩耍,转个圈儿眼昏花。
一不留神摔地下,连声喊痛叫妈妈。
云里月姐说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