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学”作为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和确立,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期间虽然也出版了许多相关著作,但在学科建设方面迄今还没有一部专门论述“泉州学”学科理论架构的专著(像“徽州学”研究就出版了《徽州学概论》)。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近年以来,作为中华区域文化的“闽南文化”得到广泛的宣扬和研究,由于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动和民间的积极支持,更由于某些超出学术研究范畴的目的的存在,“闽南文化”研究呈现出极其热门的状况。泉州作为闽南金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文化(也称:“泉南文化”)作为闽南文化形成的一个主要根源和现实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必然会产生这么一些问题:泉州所提出和推动的“泉州学”与“闽南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泉州学”研究与“闽南文化”研究有什么异同?在现今广泛深入地挖掘和推动“闽南文化”研究时,是否有必要再继续高举“泉州学”的旗帜,进行“泉州学”研究是否会冲淡“闽南文化”研究?
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探讨是摆在泉州学界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借2006年第八期“刺桐论坛”召开这一契机,我们想对“闽南文化”与“泉州学”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诸同仁。
(一)
闽南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闽越文化等“区域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共同组合形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闽南文化就是“闽越文化”中的一支亚区域文化,它从地域上说是指地处闽南(福建南部)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所存在的文化,从方言语系的角度上说是指以操闽南地方方言“闽南话”所组成的,包括泉州、漳州、厦门以及浙南、粤东(潮汕)、台湾乃至海外(主要是东南亚)闽南移民(华侨、华人)的闽南人群体的文化。
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研究,它最本质的特征和目的是研究这种文化相对于周边其他区域文化的重要区别,它作为一种亚文化(子文化)相对于其母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因此,进行闽南文化研究,就主要是探讨闽南文化相对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探讨闽南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如客家文化、莆仙文化、岭南文化等的区别,找出其作为文化类型学上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其它意义方面的研究。
(二)
“泉州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刚提出这个概念时,泉州的学者们就非常明确地表明它是一门”学科”,并开始考虑到作为一门“学科”的“泉州学”的学科建设(即理论研究)问题。
1989年底,泉州地方文史学者傅金星先生就发表《破土而出的“泉州学”》一文,就“泉州学”提出的历史背景、概念等进行初步论述。之后又发表多篇文章,从“泉州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角度,思考并论述了“泉州学”的概念、研究内涵和外延、研究意义、理论建设等问题。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莅临泉州,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在泉州宣布:“海上丝路”在泉州的考察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新开辟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泉州将发挥中心作用。针对泉州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应设立一个专门的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科学研究机构,如同研究“敦煌学”一样使“泉州学”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项目,组织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它进行研究。
1995年,中国泉州学研究所首任领导陈鹏先生撰文指出“泉州学的概念”应该是“研究泉州地域历史文明的一门学科”。泉州学研究的范围应“不局限于地方性,较之其他学科,泉州学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范围内,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它有一定延伸空间和宽阔领域的学科形态”。该文被作为53种“学科”之一收录于《中国学术通览》一书。
到了世纪末的1999年,在泉州师范学院召开的“海峡两岸泉州学研讨会” 上,著名人类学家、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先生的主题演讲《“泉州学”的新视野》,从“学”字的中西字源、定义的角度来对“研究泉州可以称为泉州学吗?”这个问题进行肯定的回答。提出所谓“泉州学”是一种以泉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还阐明“泉州学”与一般方志学的区别,认为 “泉州学”之有别于“泉州志”的地方,就在于“泉州学”的基本立场是在从事研究的,像一门学科一样是以研究为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