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泉州学”与“闽南文化”的研究内涵和研究对象是不相同的,“泉州学”与“闽南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相互不能统属的。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泉州学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清楚明确的。让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地方文史学者傅金星先生的论述:
“泉州学”是一门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其发展历史引起广泛的注意,区域性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区域性文化是该区域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反映出来的现象,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而“泉州学”是在现象的基础上,升华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成为独特的一门科学。它比什么吴越关系、齐鲁文化等等,高出一筹,要在现象的基础上,探求其本质、规律的真理。(傅金星:《要用科学的态度研究“泉州学”》,《泉山采璞》,华星出版社,1992年)
在同一篇文章中,傅金星先生还指出:“泉州学”研究“尽管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但并不是包括所有方面。它的任务是要揭示泉州、以及与泉州有关的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
作为一门“学科”,“泉州学”比区域文化(也包括“闽南文化”)要“高出一筹”,“泉州学”研究必然要更加重视“发展规律”的探求。
我们说,“泉州学”与“闽南文化”分属两组不同的概念,是不能相互统属的,但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就丝毫没有什么关系,这里可以借用一个词“泉南文化”(或“泉州文化”)来说明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泉南文化”是指历代以来泉州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精髓,形成的泉州人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它是承载着泉州人思想性格、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资源、保存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承载着这些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形态的,人们称之为“泉南文化”。
“泉南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闽南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源,是现在由泉州、厦门、漳州三地所组成的“闽南文化”的一个主要的“亚文化”(子文化)。根据傅金星先生对“泉州学”的定义——“泉州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一门用新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泉州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以及她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的促进和影响,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真理,为当前泉州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进步服务的科学。
也就是说,“泉州学”研究相对于区域文化研究,更加注重“在现象的基础上,探求其本质,规律和真理”,但是要“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真理,”却有赖于对文化现象的研究。因此,对作为“闽南文化”之“亚文化”——“泉南文化”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以及对“闽南文化”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就成为我们进行“泉州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了。(作者:洪泓 吴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