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月芳 图 / 吕波
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看到有束光打在一块大型的花岗岩残垣上,“德济门遗址”这五个字,第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700年前的城门和人来人往,仿佛突然在这条时光隧道里唧唧喳喳。
位于泉州天后宫对面的德济门遗址,不久前开始了保护展示工程作业。今年5月1日前,天后路中山南路至泉州七中段,除施工车辆及天后宫工作人员和部分香客外,已禁止其他车辆及行人通行。
我们很早就关注德济门遗址的保护修缮工程,毕竟这是泉州古城唯一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门遗址,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城门。据国家文物局日前正式批复的方案,要求德济门遗址广场有明确的定位,突出遗址主体地位。
这个定位,已明确为“海港城”。
为何是海港城?这和泉州宋元时期最辉煌的海上贸易和城市发展轨迹有很大关系。
唐宋以前,德济门遗址的方位,其实还是一片汪洋。后来,晋江及其入海口一带海岸线退缩、陆地面积扩大,才有了建城门的条件。
德济门始建于年份是南宋1230年。那时候,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兴盛,泉州城南一代,商业一片繁荣,人烟稠密,但每年降水泛滥时尽成泽国。
泉州郡守游九功就决定,在濒江一线加建防洪墙一堵,称“翼称”,也就是德济门的雏形。
海岸线退缩,陆地扩大(见红色区域)
宋元明清都有不同的扩建、改建(见红线区域)。 因此,2001年发掘时,出土的遗物涵盖宋元明清时期。
元时,外国人集中侨居此地,称“泉南蕃坊”。据推测,德济门临江的城外应该就是“蕃坊”。
元代有诗:“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南宋时期在此筑翼城及南门、元代扩建城墙并建德济门,正是与宋元时期泉州海上商贸活动的繁盛和城南一带的发展相关联。
德济门外推测为外国人侨居的“蕃坊”(见黄色虚线)
德济门被毁于1948年,70岁以前的老人应该都还见过。不仅是德济门,上世纪初,泉州罗城蜿蜒30 里,七座巍峨的古城门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