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 / 麦麦 作者:吴拏云 庄建平
今天生活在泉州的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泉州也有自己的“皇族密码”。
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宋室南渡,迁都杭州,管理皇族之南外宗正司则几经周折迁至泉州。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的正式设立,实际宣告泉州晋升为“陪都”。
泉州的历史地位飞速攀升,在南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说没有正式的“名分”,但南宋泉州的地位,完全可以配享“尊贵”二字。
鲜为人知的皇族密码正在破译
据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会长赵守通介绍,有宋一代,赵宋皇族陆续迁入泉州城,其成员主要由宋太祖、宋太宗、魏王三兄弟的后裔构成。南渡时,宋皇三兄弟裔孙共迁入泉州349人, 至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已增至2000多人,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又增至3000多人。
据《南外天源赵氏族谱》记载,泉州南外宗设置宗学、教育宗子,当时一批名贤硕儒被聘为教授,如傅伯成、陈俊卿等,对泉州影响重大。泉州的府学规模是南宋时定型的,文庙府学规模居福建之最。除州学、县学外,还有书院、义学。“极至十室之间,必有书舍,诵读之声相闻。”随着南外宗正司的迁入,泉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繁荣,两宋泉州进士多达1400多名,是历代最多的,其中南宋占800多名,南外宗人占129名。
据福州市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张春兰的研究,赵宋宗室入泉后,“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泉州的海外贸易。”泉州九日山祈风摩崖石刻,正是这些天潢贵胄们参与海外贸易的石刻史料。
在文化艺术方面,泉州的戏曲、音乐,乃至武术等,同样与南外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著有《泉州弦管戏曲与南外宗正司》,他认为,泉州的世界级“非遗”南音、国家级“非遗”梨园戏、傀儡戏等,都自成体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严格的艺术规范,可以说是“南外宗融入泉州这个历史机缘造就的”。
泉州至今还留有南外宗正司司署遗址,以及大量赵宋皇族的古墓葬,这其中就包括了太师赵不懬、姚安知府赵恒、著名军事学家赵本学等人的墓园。
记者近日从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处了解到,该研究会目前正筹备召开保护修复南外宗正司和泉州宋皇室大宗祠历史文化遗迹的专题研讨会。一些鲜为人知的泉州赵宋皇族秘闻正在整理,届时披露。如宋太祖六世裔孙赵子侁墓迁建情况、宋魏王入泉裔孙古墓群等。另外,泉州在南宋时期的“陪都”地位,也将进一步获得证明,这对于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