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难改养尊处优习气 带动泉州曲艺
▲入泉赵宋皇族由宋太祖、宋太宗、魏王三兄弟的后裔构成(陈小阳 摄)
泉州明代以来传承下的曲谱中的文字表明:泉州弦管源于秦汉,始于晋唐,盛行于宋明。宋元时期,泉州刺桐城一度“满市珠玑醉歌舞”。泉州在北宋时已成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济、文化双双步入繁荣。受宋代填词、唱词者的影响,泉州弦管开始脱离陪衬地位,形成自己创作的曲牌,出现了许多与宋词牌名相同的如“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词曲。
宋正和五年(1115年),泉州市舶司设来远驿接待藩商,规定“乞用伎乐迎送”,可见当时弦管已被官方派上对外礼仪的用场。南宋时期,留居泉州的赵宋嫡系皇族,“难改养尊处优的习气,原先就拥有大批乐工和舞伎,处迁泉州后,仍然歌舞声色”,由于皇族在当时能量大、影响力也大,他们实际上为泉州高雅南乐、南艺的保持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已故文史研究者傅金星曾表示,“南外宗迁置泉州,从临安、温州下来,随带家班形成以后的大梨园和小梨园。这些戏班因年龄大了散棚而在地方演出,与北方杂剧伎艺混合,而发展为地方戏种……”
可见,泉州梨园戏也与南外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外天源赵氏族谱》中的《南外赵氏家范》一文提到:“家庭中不得夜饮妆戏提傀儡以娱宾,甚非大体。亦不得教子孙僮仆习学歌唱戏舞诸色轻浮之态。”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对此解读认为,这是南外宗后人为吸取国破家亡的惨重教训才定下的“家规”。不过这也正好从另一面反映,泉州至今能拥有令世人引以为豪的弦管音乐、梨园戏、傀儡戏等,得益于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受益于赵宋皇族对其的传播。
当然,不光是曲艺,就连武术也与南外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太祖拳是泉州南少林拳系主要拳种,历史悠久,风格鲜明。南宋初,赵氏皇族为泉之巨族,太祖拳即为其子弟拳。据厦门大学教授郭志超所称,“这是在泉州乃至闽南武术源流史上最早出现的拳种”。据《南外天源赵氏族谱》载,皇族世代练武,“习武举业”、“武闱中式”,“选充力士”、“从戎建功”,屡见不鲜。
有人说,从一地的姓氏文化能窥见一方水土的涵养。那么,从赵宋皇族在泉州的悲欢离合故事中,恐怕我们也能管窥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部分脉络。如今,漫步泉州,不为遇见而遇见,在某些角落,你也许还能感受到那曾经的皇族荣耀。
为躲避追杀,出现“生吴死赵”现象
▲赵氏重修的族谱中收录的多年前拍摄的南外宗入泉始祖、转运使赵子鏐墓。该墓位于原南安县三十二都田丰里橄榄垵山。(吴拏云 翻拍)
南宋时期,由宋太祖、宋太宗、魏王的后裔组成的赵宋皇族自北而南迁入泉州,并在绍定年间汇至3000多人。
宋太祖赵匡胤六世裔孙赵子镠、赵子侁在1129年冬随“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赵子镠、赵子侁为现有居住于泉州的太祖派始祖;太宗派入泉始祖是宋太宗五世裔孙赵士晤,为宋高宗叔叔,又称皇叔;魏王派有三位入泉始祖——魏王赵廷美的第二子广平郡王赵德隆、第五子勋国公赵德钧、第八子申王赵德文。正如明朝著名历史学家何乔远所称:“宋家南渡刺桐新,凤凰冢上卧麒麟。至今十万编户满,犹有当年龙种人”。
宋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降元后,屠杀皇族宗室三千余人,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血案,南外宗正司皇族宗室男女老幼几乎全部惨遭杀害,只有个别在外当官,或从被掳元营逃回才幸而保存下来,皇族司院府第遭兵焚。泉州地区劫后余生的皇族宗室成员中仍有少数宋太祖、宋太宗及宋魏王三个支派后裔陆续返回泉州繁衍。后来,宋太宗派全部外迁,不知去向。现在,只有宋太祖和宋魏王后裔两个支派在泉州繁衍,人口约2万人(不包括外迁族人)。
格外引人关注的是,泉州个别地区有“生吴死赵”的现象出现:入泉始祖之一的赵子侁,其孙赵师玖在南宋从泉州南外宗迁居晋江青阳五店市。在蒲寿庚屠杀皇族时,赵师玖后裔居住在泉州城外,逃过一劫,得以保存下来。其中,赵师玖后裔、宋太祖赵匡胤第17世裔孙赵仕道,为了躲避杀身之祸,连夜从晋江青阳,逃往安海星塔村,投奔母亲吴氏的娘家,改“赵”姓为母姓“吴”。
躲过劫难的赵仕道,临死前嘱咐子孙后代生前姓“吴”,死后恢复本姓“赵”,出殡时出殡旗书写“吴”,返主后出殡旗书写“赵”,并在墓碑和木主上改为“赵”姓,祠堂供奉的祖宗是宋太祖赵匡胤。
到了明代,各地的赵氏后人纷纷复姓,而星塔村吴氏族人非但没改,还把“生吴死赵”的族规写入房谱,世代相传。赵仕道另一支派名“三郎”,与安海星塔支派为兄弟,从安海星塔避居于南安水头的康店村及下店村。分居南安水头后,仍从母姓“吴”,但没有继承安海星塔族亲“生吴死赵”习俗。现在,水头康店、下店的赵宋皇族仍姓“吴”,供奉的祖宗是“吴”姓。
未完待续……
探寻泉州古城皇族遗迹,在城市的街衢巷坊间回顾与瞻望,并不仅为试窥一族之史,更多的是期望能竭力看清历史舞台上的泉州,感受它在千百年来的流风遗韵。赵宋皇室代表的是一个八面来风的王朝,它与古老坚韧的泉州相遇,是历史在时空交错中的一次振臂高呼,更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值得永久回味的不朽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