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街的身世
明万历年间,泉州人在西街井亭巷建了一座五层的阁楼式红色砖塔,据说,因为它位于当时人称“鲤鱼城”的中心位置,名为城心塔。这座在现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塔,却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城心塔,也叫定心塔。它部分地见证了西街的沧桑身世。
据《泉州文库》修编负责人杨清江介绍,泉州以前是一个小岛,后来随着东南沿海海岸线的上升,与南安丰州相连形成半岛,逐渐形成小渔村。当时清源山北面环着海水,那个时候还没有西街。
后来,随着渔业及贸易的往来,泉州繁荣的中心逐渐东移,在隋至唐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泉州繁荣地带东移了十多公里。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泉州洲治由原来的南安县丰州镇改设今泉州市区,城市的东移造就了西街繁华的前身。
泉州洲治搬至市区后,很快形成了以西街、东街、南街(现中山路)为中心的繁荣地带。泉州当时是个很开放的城区,随着城市发展,贸易也不断增加,西街也承担起主要的贸易作用,但是他的繁华是其他几条街所不能比的。
泉州城越来越繁荣,元、明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城市不断地扩大,由一个四四方方的地方城变成了一个拥有7个城门的“鲤鱼城”,西街也随着城市的需要变长变宽。在《光明之城》里西街的繁华、热闹让外国人羡慕不已,泉州城成了外国人向往的繁华之地。商人们交易的地点就选择在香火最旺、人最多的西街上。
经历曲折的西街城心塔是泉州城市繁荣的产物,他一出世就见到了最繁华的泉州。可是这样的繁华没有多长时间就消失了。随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执行,泉州海港的热闹景象渐渐看不到了,外国人也越来越少,城外常常炮声轰轰,西街虽然还是香火鼎盛、商人聚集,可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那个时候的西街,从西鼓楼到孝感巷口全部是青石板铺路,其余的都是土路。城市没有什么变化,但与数百年前《马可波罗游记》以及《光明之城》中记载相对照,繁盛已今非昔比了。
随着时局的变迁、人口的增加,西街越来越窄,城心塔周围的空地也被越来越多的民居占据了。到了民国期间,那时的泉州街市,早已不是传说中古代海外交通繁盛时期那种宽敞到14匹马可以并驾齐驱的“七弦街”了。
尤其是西街,街道两侧密密麻麻的民居,只容三两个人通过。最宽处一丈多、最窄处不到一丈,两旁木结构商店的屋檐下伸出来的遮阳伞,有时竟然有30多米长不见天日。行人往来摩肩接踵,拥挤难行。而且,孝感巷口以西,由于路面的坡度较大,路面还铺设着石阶,车辆行驶十分不方便。如果不重新开路,西街就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