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的真正导演
1990年5月,我随叶飞将军来到常熟,将军此来,是故地重游,是要重温昔日阳澄湖上的峥嵘岁月,探访抗战时期的烽火故人,特别是想去看望那位阿庆嫂的生活原型陈阿妹。
将军站在湖边的堤岸上,凝神远望着昔日的水上战场,思绪回到那难忘的岁月———
1939年春天,根据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派遣叶飞率部东进,到南起太湖、北至长江、东到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开辟江南抗日根据地;部队易名为“江南抗日义勇军”,叶飞的名字也改为“叶琛”。
1939年5月4日,正当做好一切准备,就将率部队出发时,叶飞突然接到电话,要他速去见陈毅。见到陈毅后,陈毅什么也没说,交给了叶飞一份电报。叶飞一看,是项英的来电,内容是坚决反对叶飞率部队东进,理由两个:一是东进超出了国民党划定的“地盘”,会破坏统一战线;二是东路地区铁路公路河网交错,日军兵力强大,据点林立,部队到那里去会被敌人消灭。项英当时是新四军政委、副军长,而陈毅还只是新四军第一支队的司令。按军令,项英是陈毅的上级,陈毅必须服从。但项英的决定显然既违背中央要求,也会影响新四军的扩大与发展。因此,陈毅把叶飞请来,想听听叶飞的意见。叶飞赞成东进。陈毅问叶飞:“你看,你们到东路去,会不会被消灭?”
叶飞胸有成竹地说:“我们有把握,不会被消灭。不仅不会被消灭,还会发展。我可以向你保证。”
陈毅追问了一句:“噢,你有把握?”
叶飞说:“有把握!不仅我一个人,全团的营连干部讨论过,都认为有把握。我敢给你立军令状!”
陈毅见叶飞这样说,心里有了底。说:“那好,你们走,照原计划行动!”
叶飞问陈毅:“那个‘破坏统一战线’的问题怎么办?”
陈毅说:“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这不是你们的事。”他用手拍拍胸脯说:“破坏了统一战线,我负责!”又指指叶飞:“部队如被消灭,你负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全歼了据点里的日军,烧毁了碉堡,炸断了铁路桥,迫使沪宁铁路停运三天。随后,他率领东进部队进入常熟境内的阳澄湖一带,责!”……
叶飞在阳澄湖用胜利的业绩,实现了对陈毅立的军令状,也证实了东进决策的正确。东进一个半月后的6月24日夜里12点,叶飞率部夜袭浒墅关,在阳澄湖上展开水上游击战争。并以东塘寺为中心,建立了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根据地。使新四军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了巩固的立足点。
叶飞奉军令率“江抗”撤离阳澄湖后,将作战处长夏光和三十几个伤病员留在了阳澄湖养伤,给阳澄湖留下了抗日的火种。在当地抗日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他们一边养伤,一边坚持组织抗日斗争。这些伤病员,多数是他在闽东地区打游击时的红军骨干,政治上坚定,军事上也有丰富的经验。在不长的时间内,便发展成一支拥有六个支队的抗日武装。“皖南事变”后,改编成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这些事迹,先是编成沪剧《芦荡火种》,后来又改编成了京剧《沙家浜》。
按原来的打算,叶飞将军要去看望阿庆嫂的原型陈阿妹的。但到东塘寺后,才知道她已不在东塘,她住的地方离东塘寺还有很远的路,而且不通汽车。当地同志建议,用轿子把她接来。但陈阿妹已是86岁的老人,怕路上一折腾,会有损她的身体,所以叶飞将军也就没有同意。于是,一行人又回到常熟城里过夜。在回常熟的路上,与同行的一些人闲聊,才知道,《沙家浜》中的人物,除了阿庆嫂外,其余的如郭建光、胡传魁,还有那位开药方的郎中,都是有原型的。只有剧中的刁德一是虚构的。郭建光的原型,就是夏光;那个开药方的郎中,据说后来在外贸部做副部长;胡传魁的原型,叫胡肇汉,解放后被公审枪毙了。当然,这些原型人物,也只是创作的基础而已,与剧中人物并不能简单画等号。
1993年9月6日,香港的《文汇报》刊出了专版文章,标题就是:“中共高层唯一归侨名将———叶飞:《沙家浜》的真正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