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双管齐下,开启“文都”“海丝”互动的崭新尝试
“文都”建设渐入佳境,我们的思考也逐步深入。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交融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我认为,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正是带动区域发展重要的动力源和助推器,更是以文化促开放的历史契机。
泉州是幸运的。当前适逢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泉州横向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纵向则是联合国在中国唯一认定的“海丝起点”。把呼应国家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与“文都”建设巧妙交融,我们顺势开启了“文都”与“海丝”互为平台、互相促进的崭新尝试。
一个典型例子是,泉州今年两度前往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海上丝路”唯一代表城市的身份,举办了“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展览和《中国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动,不仅弘扬了“海丝”文化,更向世界推介了东亚文化之都。
接下来,由中国国际商会、中国贸促会、中国品牌促进会主办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将于月底在泉举行。而在文化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活动方案中,来自泉州的活动占据四席,数量居全国设区市之首。
文化与经济的潜移默化、良性循环,更推动着城市向前发展。全市经济总量今年又将迈上新台阶,并已连续第15年排列全省首位。更多领域的经贸合作正“借船出海”:前三季度,泉州外经贸各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外贸总额达234.7亿美元,居全省第二;新批外资企业94家,合同外资额12.5亿美元,比增四成左右;泉州纳入省“三维项目”动态系统的外企对接项目在库项目数、总投资及今年实际完成投资三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此外,前9月,泉州还新增23家企业赴境外投资,投资额达4444万美元,比增达2394.34%。
未来,我们期待充当“东亚文化之都”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双重先行者,打造一艘世界级和国际化的文化航母。
(十)世人见证,城市品牌内涵不断丰富
“文都”建设,也让我对城市内在有了更深认识。
在接受央视及凤凰卫视采访时,我曾以“四个泉州”和“七个都”,重新阐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崭新内涵:
“四个泉州”:一是有836万人口的“本土泉州”;二是分布于120多个国家,泉籍侨亲人数达900多万的“海外泉州”;三是海峡对岸的台湾,与泉州血脉相连、五缘相通,有着900万泉籍台胞的“对岸泉州”;四是闯荡于全国各地,建起192个异地商会,人数达200多万的异地泉商,构成了“异地泉州”。
“七个都”包含了:德化瓷都,安溪茶都,晋江鞋都,石狮衣都,惠安、南安的石都,以及永春香都。这些扎根县域经济的特色之都,共同构成了“东亚文化之都”的筋强骨健,气脉绵长。
如今,他们经过“文都”与“海丝”的双重发酵,已然浇铸融合为泉州城市的金字招牌。借此,泉州也得以承办更高端的国际性活动,同更多一流城市对话。6月,泉州首次承办国家级国际会议——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城市论坛,并倡议建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不久后,泉州也还将牵头举办九城“海丝”申遗联席会和文物联展,推动“申遗”走完最后一公里。
不仅是国际交往平台的升级,作为“文都”,泉州也被前所未有地瞩目。日韩主流媒体对泉州活动年进行了全方位播报。马来西亚、丹麦、塞尔维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土耳其等8国城市先后举办泉州图片世界巡回展,有力扩大了“文都”影响力。
国内官方部门和权威媒体同样将我们作为文化建设与“海丝”先行的桥头堡。由中宣部立项,国侨办、中新社主办的“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和“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活动选择在泉州扬帆起航;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活动,将泉州作为海上丝路起点城市,与北京、西安三地同时启动;泉州城市宣传片、《光耀东亚》等专题频频通过央视国际亚、欧、美和阿语版向世界播出……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年多来,泉州以或古典、或诗意、或现代的多元形象,出现在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等国内高端媒体的聚光灯下。
当前,全省上下正积极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当中,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丝”先行区建设正是泉州“勇担当、打头阵、走前列”的双轮驱动,我们将把二者带来的城市品牌知名度转化为实际效益,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