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统筹、向海进军,泉州推动海丝经济再出招。记者昨日获悉,经泉州市政府研究同意,《加快建设“海上泉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印发实施,提出到2023年,海洋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高质量发展优势,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左右,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3%左右,港口吞吐量突破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0万标箱;近岸海域一、二类水面占海域面积达90%以上,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省上下达指标。
泉州重点建设的石湖港码头
培育10个以上科特派示范基地
记者了解到,《方案》设定了加强智慧海洋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海上牧场、做大做强临海产业、推进现代化智慧港口建设、打造滨海旅游城市、推进海洋开放合作、深化海洋生态综合治理等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推动市县合力打造现代化湾区。
未来的“海上泉州”,通信将更有保障。《方案》明确,要加强陆海旅游区、海洋牧场及近海养殖区域5G网络建设,提升港口码头双千兆网络能力,实施“光纤上岛”工程,提升岛际通信传输能力,实现人群聚集和重点开发海岛的有线宽带、4G/5G网络覆盖。
在推进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石狮海洋生物分园区建设方面,预计到2023年园区海洋产业年总产值将超过100亿元,探索“园区+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模式,培育10个以上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开展渔业专题远程科技培训及咨询服务。
创建4个省级“水乡渔村”示范基地
关系到市民生活的“海上牧场”将有新局面。其中,打造湄洲湾南岸绿色养殖示范区,探索示范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更新应用环保型塑胶渔排1万口以上和筏式养殖设施2万亩以上;支持“造大船、闯深海”,更新改造远洋渔船20艘以上,到2025年渔船总数达50艘以上,力争实现渔业产值8亿元;新增冷库10个,到2025年全市水产冷库日冻结能力达到3万吨;新增先进生产线10条以上,实现“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管理等。
此外,滨海旅游也将有新动作,特别是休闲渔业要实施渔港建设三年行动,全市新建、提升改造中心渔港4个、一级渔港3个、二级渔港3个、三级渔港2个。完善渔港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集渔船停泊补给、水产品集散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渔港经济区2个,培育“水乡渔村”、渔家乐、休闲垂钓等经营组织4个,创建省级“水乡渔村”示范基地4个。
记者了解到,泉州还要组建“海上环卫”队伍,集中开展近岸海域和海岸带存量海漂垃圾攻坚清理,重点岸段海漂垃圾分布密度同比下降10%以上,至2022年基本实现海漂垃圾治理常态化、动态化、网格化。(海都记者 徐锡思 林良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