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湖南湘西州举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7个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正式授牌,泉州代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到场分享经验。
2007年,原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泉州、漳州、厦门)。2019年,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发祥地、核心区,为我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探索了不少成功经验。
多年来,泉州打造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实施“十百千基础工程”,现已建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目前国内地级市最大的非遗综合展示馆)、县级非遗馆以及一大批非遗传习所、展示点。建成“四级非遗”保护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505个,其中国家级34项、省级99项,共有5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大力推进闽南文化进校园,不仅将泉州南音、木偶、五祖拳等引进中小学校,还在10多所高校和职校开设闽南文化特色专业,其中泉州师院还设有南音硕士点。全市已组建闽南文化志愿服务队伍66支,培养民间行业协会、闽南文化研究会、戏班子等近1000个民间团体,社会参与面十分广泛。成功举办六届国际木偶节、十三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和七届世界五祖拳交流大会,全方位弘扬南建筑、南戏、南音、南派工艺、南拳等闽南特色文化。
此外,泉州突出整体性保护推动,在全国率先选择21个重点区域实施整体保护。突出跨区域交流联动,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系列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突出融合性保护带动,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项目的融合,打造了一批如惠安世界石雕之都、德化世界陶瓷之都、安溪世界藤铁工艺之都、永春中国香都等特色区域品牌。(记者陈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