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吃面线糊,等于没来过泉州。”这是很多来泉州的游客对泉州面线糊的评价。对许多泉州人来说,早晨出门走进一家面线糊店,点一份面线糊,一天的工作生活从此开始。因其简单、快捷又不贵,面线糊已成为泉州的特色“标志”之一。尽管闽南不少城市也有面线糊,但口味并没有泉州这么有名,流行程度也远不及泉州。
其实,如今的面线糊不单只作为早餐,可以是点心或夜宵。面线糊,从泉州人的单纯早餐,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小吃。
传说
泉州巧妇“宴请”乾隆
泉州的面线糊,早已家喻户晓,说起其来历,却莫衷一是。有说最早是家庭主妇烹煮给农耕者的点心。而另一说法则带有神秘的传说色彩。
相传,有一年乾隆皇帝来到泉州一个小村庄,不巧这个村正闹饥荒,村民们穷得都揭不开锅。当时,乾隆走进一秀才家中,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将家里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然后用面线碎和木薯粉,做出一碗面线糊。皇帝吃后,觉得十分鲜美,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秀才的妻子佯称是家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帝一高兴,就赏赐了这个巧媳妇,面线糊也随着流传下来。
这富有传奇色彩的面线糊来历故事,被人乐道,但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
发展
单纯早餐到全天候供应
面线糊味道鲜美,清甜爽滑,是泉州人身边最常见的传统小吃。可最早的面线糊店是哪一家,泉州本地人也说不清楚。在泉州,至少在上世纪50年代,西街一带有不少人摆摊卖面线糊。大部分泉州的市民也觉得,泉州最早、最好吃的面线糊就在这里,为此有“东街肉粽、西街面线糊”的说法。
在市区六灌路卖面线糊的曾焕萍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他的父亲在西街一带经营面线糊,如今父亲的面线糊“事业”已经传到儿孙辈。“我们四个兄弟都在卖面线糊”。曾焕萍说,他五六岁时就帮父亲卖面线糊,那时面线糊只在早上当早餐卖,一碗三五分钱,而吃的多是有钱人。后来,面线糊生意越来越好,父亲就开了店面。再后来,面线糊除了当早餐卖,也当夜宵卖。
“以前八点左右收摊,现在24小时供应。”美食街一面线糊老板谢锡国说,最早面线糊只有油条、卤蛋等两三样配料,只能当早餐卖,如今配料有三四十种,而且现在很多面线糊店,不单卖面线糊,还会卖稀饭、花生汤、糕点等,顾客能吃得饱,面线糊也变成全天候供应。市民也已将面线糊当成泉州传统特色美食,并非简单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