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鲤城区文旅局了解到,此前,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和顺济桥遗址经核定,确认增补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此,鲤城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
南外宗正司遗址(南宋)
位于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是一处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务的官署和南宋皇族居住遗址,由芙蓉堂、睦宗院、惩劝所、自新斋、天宝池、忠厚坊等构成,面积约45080平方米。
遗址内出土的陶瓷器、陶制建筑构件以及生活用具均佐证了该地点曾是南外宗正司司署和皇室宗室居住场所及其曾作为水陆寺基址的历史。据考古发掘及文献推测,南外宗正司相关水池遗迹的形状基本为长方形,南北方向,面积约12480平方米。
该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时期宋代外居宗室迁移到泉州的生活,以及参与海外交通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市舶司遗址(南宋)
位于鲤城区海滨街道水门社区,是我国现有重要的古海关遗址。宋元祐二年(1087年)建立,其职能是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市舶司设置规模,结合泉州市舶司/务遗址周围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八卦沟,面积约12000平方米。现市舶司遗址范围内有附属文物水仙宫,遗址旁有水门水关和南薰门水关,以宣泄水流及启闭舟楫的出入。
市舶司遗址,既是古代泉州海上商贸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泉州港繁荣的历史见证之一,为研究泉州地区古代商贸管理制度和泉州海洋贸易提供了重要史料价值。
顺济桥遗址(南宋)
位于鲤城区(泉州城城南)晋江江面上。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为泉州知州邹应龙以来泉的外国商人资金建成。桥呈东西走向,原结构基础采用全河床抛填块石和条石,桥墩为干砌条石,上部结构为石梁,两侧有扶栏,梁桥为花岗岩,长约150余丈,宽1.4丈,桥墩31个。造桥时,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内有奉祀海神妈祖的天后宫,其原名顺济宫,顺济桥因此而得名。
顺济桥建成后历代多有修缮,现仅存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其中西侧残留6个桥墩及连续的桥面,东侧残留4个桥墩及部分桥面,中间部分仅余1个桥墩尚残存有一定高度,其余桥墩仅在低潮期间可露出部分石块。
顺济桥是古代泉州通往晋江的“孔道”,为研究泉州地区古桥梁发展历史和泉州海洋贸易提供了重要史料。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命线和底线。近年来,鲤城持续加强对辖区各级文保单位的监管和保护,目前,辖区文保单位已实现“智慧用电”全覆盖。接下来,鲤城将积极开展文保单位消防安全培训,大力推进泉州万正色故宅、李贽故居等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