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凯恩斯思想一度影响很深的国家,约瑟夫·熊彼特是一个稍显陌生的名字。70多年前,正是他第一次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这样的表述带进经济学。这位执拗的经济学者坚信市场经济的活力主要来自那些拥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新企业,而一个国家长远的繁荣昌盛也来源于此。
一个制度和精神领域的“创客”,应该倾向于相信是人的新点子——而非资本、土地等其他要素——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途与精神面貌。
李克强向周围的人推荐过《乔布斯传》,他曾用“很有意思”形容这本书和这个人。
苹果公司的这位创始人,被公众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创客”。
李克强本人面对的需要自己付诸改革的“产品”,是这个国家的政策和制度。
在被视为中国行政系统最高决策平台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他9次专题研究部署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的议题,并且亲自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其中包括取消对不同性质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放宽注册场所的登记条件以及对服务创业者的投融资机制进行完善等一系列改革。
事实上,李克强的一系列创造性改革政策已初见成果。中国的创业者们创造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与岗位,在GDP增速放缓的2014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大幅超过了前一年。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大超出许多观察者最初的预期。
当然,仅仅满足于生计从来不是一名创客最终的目标。创客们总是拥有超乎于常人的雄心和远见。
李克强最近提起的一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的著作《大繁荣》。
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本书有一个没有被精确翻译过来的副标题——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大众创新如何制造就业、挑战与变化)。
增加就业只是第一步,而挑战与变革才是“创客”李克强渴望带给中国的。这个国家许多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以倒逼而非立刻打碎的方法破局,或许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这就好比10年以前,再高明的预言者也难以料到,一群风尘仆仆的快递小哥,会在日后成为中国人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人群之一。
当此时再去观察李克强一年内两度考察曾饱受争议的民营快递业,并当面夸赞一个长着娃娃脸的快递员时,我们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在李克强的设计蓝图里,那些曾经被视为闯入者的创客们,一定会在某一天成为帮助中国经济真正腾飞的新引擎。
当然,对于一个曾经拥有深厚计划经济传统的国家而言,将审批林立的营商环境转变为创业者的自由乐土,绝非朝夕之功。挡在前进路上的,不是顽固的老观念,就是结结实实的旧利益。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过的一句话,可以视为这位总理对700余万公务员的一次提醒:“希望我们的一些同事,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那样做得不偿失。”
“Maker”这个词,最初具体指的是那些同时擅长运用3D打印机与激光切割机的人。他们既善于运用“加法”实现创造,也精通于运用“减法”去除冗余。过去的两年里,李克强正像一位技术超群的创客,一手“打印”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一手“切割”多余低效的行政管束。
一个更富活力与弹性的社会,加上一个更让民众感到松绑的政府——这就是创客李克强试图带给这个国家的改变。
李克强最近一次提起“创客”是在人民大会堂里。2月10日,他邀请来自32个国家的60余名外国专家举行座谈。
“刚才你提到‘创客’,中国政府支持这个事业的发展。”李克强稍稍侧身,对坐在他左侧的一位外国学者微笑道,“ 30多年前,中国有很多人在改革开放政策激励下,淘了‘第一桶金’。现在我们正激励大众创造‘新的第一桶金’!”
这显然是李克强正在思考的东西。从80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稿中,你会发现,“创业”、“创新”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之和达到325次,几乎与“改革”一词出现的频率相当。
要理解政治家每临大事所做的抉择,总要回到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情境里。
曾有观察者认为,就任总理之初,李克强手中可打的“好牌”并不多。一篇报道在他就任总理当天这样写道:“当多数国人对这位中国经济巨轮的新任掌舵人充满期待之时,熟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专家学者,却对未来的航程不无忧虑……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乏力,而中国正面临学界所称的‘中等收入陷阱’。”
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相比,李克强面临的是一个经济收缩的局面,最被人们熟知的出口、投资与内需这“三架马车”均走到了一个收缩关口。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重在“破”,那么今天的改革者则更需要具备“创”的能力。
就如同一个优秀的创客总会通过制造新鲜事物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中国总理也要寻找一个新的引擎来推动发展。
2014年9月,李克强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论坛主题是“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一篇评论文章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对于一些期待讨论中国真正棘手政经话题的人来说,这个话题并不算很“刺激”。但事实上,创新在中国,也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话题,至少中国总理李克强的讲话不乏新意。
这是李克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谈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意义。在演讲中,他用了“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这句古语。
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执教了十几年的钱颖一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条新闻。作为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他曾带着学生去过以色列。这个只有800万人口的小国常被人们称为“创业的国度”,在这里,平均每2000人中就有一人创业。它拥有超过4000家本土高科技公司,是仅次于硅谷的全球第二大高科技聚集区。
“在我参加总理座谈会时,我能感觉到他对于那些草根创业者是发自内心的赞赏和支持,这个装是装不出来的。”钱颖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