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在建宁县均口废旧农膜回收点,负责人付金保正忙着整理回收来的农膜。“今年已经回收了24.7吨农膜,制作发放了宣传材料1508本,让更多老百姓知道回收农膜既可以保护生态,还能增加一些收入。”付金保介绍。
废旧农膜“变废为宝”尤为重要。2024年,建宁县已建设县、乡农膜专业化回收站点8个,农膜投放量343.2吨,农膜回收量288.27吨;制作发放宣传材料1370本,举办技术推广咨询与培训8场(次),全县全年农膜回收率84.0%。
这是我市共筑农膜回收新生态的缩影。
三明林深水美,是福建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中国稻种基地”,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 37.5万亩、产量7.8万吨,位居全国前列;246.48万亩耕地孕育出全年120.77万吨果品、222.76万吨蔬菜。然而,随着农业发展,地膜覆盖面积也达到58.9万亩,如何处理废旧农膜成为一道生态考题。
为此,我市以循环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为导向,依托农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坚持从源头防控入手,强化政策引导,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抓、网点主力、公众主动”的四主聚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模式,使废旧农膜“变废为宝”,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目前,我市已成立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指导、县级实施、部门协作”高效机制,将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纳入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战略规划,层层压实责任。同时,出台每吨1000元的回收补助标准,真金白银激发各方参与热情,让农膜回收有章可循、动力十足。
聚焦绿色发展,全市重点培育三明市绿塑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等3家农膜回收龙头企业,以有偿回收、补贴代储、定期转运等方式,串联起农膜回收产业链。同时,联合省内多家农业和烟草专业合作社,在政策扶持下,不仅自身年回收能力提升至5000吨,带动300余人就业,更引领行业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向发展。以三明市绿塑环保材料有限公司为例,在全省年处理废旧农膜3000吨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70%,年产值超6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00万元。
为织密全域覆盖的回收网络,我市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按照就近便利原则,与各地农业部门、乡镇紧密协作,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回收体系。如今,8处县级回收站、37个乡镇回收点、437个村级回收点星罗棋布,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交售废旧农膜。各网点还积极拓展业务,探索“一网多用”模式,回收其他报废物资,提升运营效益。
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方面,我市将农膜回收知识纳入农技培训,举办各类推进会、培训,并投放《一图读懂三明市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政策》等宣传资料,实现乡镇、农业主体、农资门店全覆盖;新闻媒体、乡镇集市成为宣传阵地,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残膜回收;各乡镇组织农户集中清理残膜,回收网点现场兑付资金,形成闭环。
2024年,全市新建和升级乡镇回收网点38个,形成县、乡、村三级共482个回收网点,3处资源化利用加工厂开足马力,全年回收废旧农膜 2521吨,回收率达 84.6%。
如今的三明,农田残膜污染大幅度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显著提升,超100万亩耕地实现绿色循环耕种;因残膜焚烧引发的呼吸道疾病投诉下降 40%。废旧农膜被加工成塑料颗粒,用于水产网箱制作,为企业新增产值约千万元。
随着地膜科学使用、农膜回收利用等项目实施,我市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白色污染”变身为“绿色财富”,绘就出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美丽画卷。
卢素平 曾程 张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