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南平 > 南平新闻 > 正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南平变化翻天覆地

来源:经济日报 2019-09-11 10:41 http://www.mnw.cn/

  9月11日上午,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南平专场在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伍斌,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培栋,围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南平实践——加快建设富美新南平”,重点介绍南平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奋力推进新南平建设的创新实践和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南平地处福建北部,是福建地域面积最大的设区市,是镶嵌在中国南方的一块“绿宝石”。

  “我想用‘四个地’简要概括它的特点:一是清新怡人的绿色宝地,开门见绿、山青水秀。二是书香诱人的文化高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是风景醉人的旅游胜地,风光秀丽、处处皆景,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万里茶道的起点。四是环境引人的创业福地,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各级领导、客商对南平印象最深的就是绿色生态和干部队伍的精气神。”袁毅表示。

  袁毅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四个变”。

  绿色之变。南平是闽江之源、福建的生态屏障,有“中国竹乡”“南方林海”之美誉。这些年来,南平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路子,做好优势转化的文章,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目前,南平的森林覆盖率达78.29%,主要水系Ⅰ—Ⅲ类水质比例100%,空气质量连续4年居福建第一,生态基底更厚实了。

  “很多客商和我说,在武夷山晚上睡5至6个小时就精力很充沛,因为这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睡眠质量特别好。”袁毅说,生态“高颜值”也促进了发展“高素质”,南平的GDP从建国初期的7995万元增加到179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不到1千万增加到13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产业的绿色化,加快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加快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交通之变。早些年南平同样山高路陡、林密沟深,交通十分不便。

  “一些老同志跟我说,原先,从南平到福州出差,要坐一整天的车,出一次门很不方便。”袁毅说,这些年,南平的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一;铁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也居全省首位,特别是合福高铁通车后,从南平坐高铁到福州仅半个小时、到上海不到4个小时、到深圳6个小时、到北京仅7个小时,与杭州、南京、武汉等形成3小时城市圈。同时,闽江航道、武夷山新国际机场都在加快建设,随着立体交通体系的加快完善,制约闽北的交通瓶颈已经打破,南平南接“珠三角”北联“长三角”的战略通道作用日益凸显。

  水美之变。过去南平城乡建设比较滞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特别是中心城市空间逼仄,人们戏称为“路不平、灯不明,虚脚楼旧木屋,石路窄人难行”。同时,因为南平水系发达,而城市防洪等级不高,过去常常受洪灾侵袭,基本是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1998年、2010年等特大洪灾就给南平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两年,南平结合水生态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国率先推进“水美城市”建设,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人水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客厅,并延伸至水美乡村、全域水美,让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富、因水而文明,实现了从水患之地到水美南平的华丽转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重现了著名诗人郭沫若当年赞誉南平“山围八面绿,水绕两江清”的美景。

  小康之变。南平是山区、老区苏区,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南平就占了5个,是脱贫攻坚任务比较重的地区。近年来,南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实现基本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7元增加至3.2万元,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55元增加至1.58万元,年均增长12.1%。去年,建档立卡的12.8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4个“脱帽”,最后一个政和县今年也将“摘帽”。此外,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这四个“变”的发展成果,是闽北70年发展历程的缩影。南平这些年围绕“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主要是从“四个新”发力:

  以新思想引领新发展。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特别是2016年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南平市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互促的绿色发展新路子,提出了“选产业、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的思路,就是从选准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产业入手,选择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绿色产业。南平所选择的产业,不仅不会对绿水青山带来影响,而且这些产业发展好了,对保护绿水青山更有利。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将近1年的时间,经过认真比选,确定把现代绿色农业、旅游业、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7大产业作为南平未来发展的主打产业,并高标准编制了绿色发展行动纲要、7大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现在,南平已经初步构建起一个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2018年7大绿色产业完成固投占全市的56.4%,7大绿色产业规上企业数量占全市的81.5%,绿色发展动能正在加快形成。

  以新路径培育新动能。坚持把青山变金山的突破点放在绿色发展创新上,在全国首创“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建设,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行的路径。其中,创新“武夷品牌”建设,解决的是“好产品如何卖出好价钱”的问题;创新“生态银行”建设,解决的是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问题;创新“水美经济”建设,解决的是发挥特色优势形成持续有效投资拉动的问题。这三项创新都是从南平实际出发,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地方探索,目前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有效激发了绿色发展新动能。

  以新机制激发新活力。南平十分注重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动力。比如,融入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同时,南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重点工作责任与问题清单“两单”督查平台和“互联网+云督查”机制,创新“随手拍”社会化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两单”平台获“2018年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再比如,南平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强化科技支撑,“南平市连续19年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以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这两年来,南平结合深化学习弘扬廖俊波精神,通过建立一线考察、一线督查、一线巡查等机制,在提振干部精气神上打出一套组合拳,并运用到“百日攻坚”“四比六促”“项目突破年”“项目提升年”等活动中去,营造了奋力担当、奋发作为的良好氛围环境。

原标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南平变化翻天覆地
责任编辑:郑莉莉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绶溪校区加快建设
  • 莆田市消委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举行
  • 南平市加快完善数智技术赋能机制,全力打造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簪花献妈祖,同谒妈祖,共襄盛会(视频)
    簪花献妈祖,同谒妈祖,共襄盛会(视频)
    2025泉州时尚周启幕大秀精彩纷呈(视频)
    2025泉州时尚周启幕大秀精彩纷呈(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午评:创指半日跌0.55% 游戏、银行板块领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2043 调升23个基 台媒:中国国民党新北市党部再被搜查 书 洛江:全省率先!满血版DeepSeek驱动城市 批赖清德不知反省,朱立伦宣战:台民意机 石狮三大提升工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全运会展演太极拳项目省选拔赛在石狮开展 石狮市洛伽寺片区开发建设推进会暨“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