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本报小记者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两会”现场。这一次,小记者们与晋江市人大代表蔡少林、陈华兵面对面交流,探讨了手机低头族、网络流行语等问题。
公交站、餐厅里,埋头玩手机是常见的“风景”。“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一些学生和家长一回家就玩手机,各玩各的,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你们怎么看待这种现象?”金井毓英中心小学小记者蔡镇灿抛出自己的问题。
人大代表陈华兵是晋江职校校长。他觉得手机是一种工具,智能手机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像在职校,有微课、慕课,学生学习都要借助智能手机。因此,怎么正确、合理使用才是关键。
“少一些线上交流,多一些线下互动。晚餐之后或者周末时间,亲子可以一起阅读、运动等,像我们的小微公益、爱心格子铺活动都很不错,有空你们也可以邀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人大代表、晋江团市委书记蔡少林建议,拯救家庭手机低头族,需要亲子一起努力,大人要做好表率,小孩子也可以反过来监督。
这年头,说话、写作文如果不用点网络流行语,好像都OUT了。但这些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好吗?小记者的这个问题引来了陈华兵的“点赞”,因为他就经常被微信里的这些网络语言搞得云里雾里,还得请教孩子才能“豁然开朗”,套用一句流行语,那心情真是“蓝瘦,香菇”。
“今天晋江经济报有条微信就用到了‘一言不合’这个流行语,我转发到朋友圈后,还有人留言问我是什么意思。我觉得用语规范是主流,同学们不一定非得引用这些网络流行语,也可以引经据典,更显文化气息。当然,多了解一下这些流行语也没有坏处。”蔡少林笑着说。
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小记者一睹了代表们的风采,对一些社会问题、现象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这次采访,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晋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将是我成长中的一段难忘经历。”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小记者廖可欣说。
“早就知道报社的小记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天和这几名小记者交流后,发现他们的提问关注面很广,问得也有深度,真不错。”蔡少林说。
(记者_陈海勇 蔡红亮 陈巧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