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遵循一个原则,课程来源于生活。”园长叶俊萍说,“宝宝博物馆”不仅是该园的园本特色课程,其浓郁的闽南文化特色更是全省首创。
扎根闽南文化建首个“宝宝博物馆”
记者:叶园长,您好!贵园的“宝宝博物馆”,是全省首例,能否介绍下,具体是什么时候创立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叶俊萍:“宝宝博物馆”创建于2009年10月,2010年6月27日正式开馆。主要是充分利用每层教学楼走廊的公共空间,是全省第一家。至于当初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这跟我们一直遵循的课程来源于生活是分不开的。之前我园作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在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老师在与专家一起探讨时就萌发了在园内创建“宝宝博物馆”的想法。
记者:这么说,“宝宝博物馆”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初贵园怎么会想到以闽南文化为主题来创办呢?
叶俊萍:意大利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再加上泉州的自身特色,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乡土文化气息浓郁,教育资源极为丰富,很多闽南文化现在都已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这两方面进行考量,利用闽南文化资源创建“宝宝博物馆”的方案就敲定了。
记者:刚参观完“宝宝博物馆”,我发现藏品非常丰富,搜集这些应该花费了不少工夫吧?
叶俊萍:我的观点是既然要做,就要尽量做到最好。从2009年11月创建到2010年6月开馆,这期间确实费了不少心神。创建之初,我们注重利用幼儿、家长和社区的资源优势,向全园教师、家长、孩子发出搜集“宝宝博物馆”藏品的倡议书,以分发藏品收藏证的方式,激发家长和幼儿的参与热情,共同寻找和搜集孩子身边喜闻乐见的闽南文化藏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共创设了“闽南炊具馆”、“闽南说唱馆”、“泉州木偶馆”、“德化陶瓷馆”等主题馆区。
木偶说唱+陶瓷 边学边做“闽南娃”
记者:对于4个馆区的功能,园长能详细介绍下吗?
叶俊萍:好的。一楼的“闽南炊具馆”,里面柜橱陈列着簸箕、水勺、漏勺、饭勺、石臼、印模、蒸笼、竹刷等富有闽南特色的各种炊具;二楼的“闽南说唱馆”,洞箫、小叫、响盏、拍子等闽南乐器陈列其中,走廊上悬挂着一幅幅独特的草席画,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描绘了对家乡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打城戏的理解;三楼的“泉州木偶馆”,各式各样的木偶工艺品、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自制小木偶为木偶馆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而四楼的“德化陶瓷馆”,不言而喻,就知道馆区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陶瓷。
记者:我刚看到,每一件藏品似乎都有一个小故事介绍,这些真的都是出自孩子们的小手吗?
叶俊萍:当然,我们的馆区里,除了部分说明展板和活动道具是由老师制作以外,其他展品均由孩子自己动手或在家长配合下完成。你刚瞧到的“泉州木偶馆”门边的那幅获奖作品,就是一个大班孩子制作的以提线狮子木偶形象为主题的彩泥拼画。
为方便孩子学习和探索,我们的老师将所有搜集来的藏品进行筛选、分类和编号,并精心为每件藏品编制一份小档案,标明藏品的名称、来源、用途,以及它与“小主人”之间的故事等资讯。用这样的形式,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家长那边反馈到的结果,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喜欢到幼儿园上课。
记者:不过园长刚介绍的都是一些馆区的展品,那么,这些馆区是否存在一些互动性的,孩子能在园里直接动手操作的东西?
叶俊萍:当然有,我们在创馆时就充分考虑到,要注重增强“馆区”的可操作性,每一个馆区各设一个小作坊。
像“闽南炊具馆”旁就有个“美食小作坊”,墙壁上,悬挂着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做米糕的照片,洗米、淘米、碾米……一个程序都没落下,在活动课时,老师会组织孩子利用陈列的炊具,如蒸笼、印模等,自己动手学做闽南传统特色小吃。“泉州木偶馆”和“德化陶瓷馆”内也各藏了一个互动小平台,在“木偶制作间”,孩子可以利用海泥、颜料自己动手制作木偶,“灵动小木偶台”是孩子们展示自我,与小木偶同欢乐、共舞蹈的小舞台;“德化陶瓷馆”馆内的“创意小陶吧”可是园里孩子的最爱,在这里,孩子可以和小伙伴一道捏瓷娃娃、做杯子及喜欢的玩具。
学习、游戏两不误 “博物馆”中快乐成长
记者:听园长这么一介绍,我本身都觉得很心动,“宝宝博物馆”创建后,成立贵园的园本特色课程,有哪些影响呢?
叶俊萍:每回活动课,在“宝宝博物馆”里,孩子可以称之为“玩得乐不思蜀”,他们真正做到了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这也是我们幼儿园追求的目标。
自“宝宝博物馆”开馆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幼儿园、小学都组织教师来参观“取经”。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宝宝博物馆”充分挖掘和利用了闽南文化资源,还将孩子们的兴趣点、年龄特点,融入到幼儿课程中,与幼儿的学习、游戏相结合,教育手段灵活多样。
记者:家长呢,对这个园本课程有什么看法?
叶俊萍:“宝宝博物馆”开馆后也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肯定。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像我们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尝试使用闽南特色炊具制作肉粽、米粿等特色闽南小吃,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还学会了洗米、磨米、和面、捏馅、包馅、印模等多种劳动技能,很多家长跟我们反映,孩子们在家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很大,可以自己穿衣、穿袜、穿鞋子等。同时,让孩子们从小在闽南文化“美”的和谐感悟、互动体验中,充分感受和体验到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很大的作用。
记者:对于“宝宝博物馆”今后的规划,目前,叶园长还有其他想法吗?
叶俊萍:经过一年多来的摸索,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宝宝博物馆”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一堂课”,因此,我们会长期坚持下去。今后,我们将更加注重孩子的参与性,让孩子在参与“宝宝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准备和布置中学习、成长,我们还将利用多方渠道,尽量丰富“宝宝博物馆”,使之更有内容、更有内涵。
□相关新闻
日前,记者从泉州市教育局获悉,泉州东海学园预计年底开工建设,计划工期两年。
市机关幼儿园东海新校区预计3年内可以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园长叶俊萍介绍,建成后,市机关幼儿园新校区按可满足服务区域内1.2万人口的适龄学生就读幼儿园的办学规模设置幼儿园。幼儿园建设规模为:4个年段(含0~3周岁早期教育),每个年段5个班级、每个班级30人,总在园幼儿600人。(本网记者 黄晓燕 吕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