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性质、内容、结构,状态是要看学生学得主动不主动,性质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去学;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鼓励他们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
张志勇:课业负担,主要还是知识学习负担,没有人说学校的音体美课上多了。对于学校来说,如果国家规定的课程都开不齐,把学生在校时间都集中在知识学习上,显然会让学生感到无趣和有负担。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走出学校的周末和寒暑假,应该进行一些非知识性学习,这类学习对孩子同样非常重要,但是,家长仍把他们推向补习班,孩子只不过换了个时间、空间,所做的事仍和在学校做的没区别,如果他们感兴趣还好,如果不感兴趣,也就变成了负担。其实,负担和有无兴趣关联密切,美国学生的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不觉得有负担,就是因为他们以个人兴趣为前提。
所以说,减负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性质、内容、结构,状态和性质是一对关系,状态是要看学生学得主动不主动,性质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去学。结构和内容是一对关系,不能只将书本知识视为学习,必须加入非知识性学习。只学书本知识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效率降低。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减负”非常重要。
孙云晓: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鼓励他们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德国,就不存在学业过重的现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分流,一半以上进入职业教育,四分之一进入艺术类教育,准备考大学的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相对来说竞争和压力都不大。德国职业教育的出路非常好,用人制度是适合什么就干什么。德国产品质量在世界属于一流,与人才培养质量密不可分。中国目前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很多人在内心并不认可职高或中专,甚至连大专也不认可。我们在职业高中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知道职业教育很重要,职业教育也很适合自己,但是他们不喜欢职业教育,因为觉得丢人,抬不起头来。人们心目中还是那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学业、就业、成功之路只有一座独木桥——上大学,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每个人都有出路的,一定是个立交桥,适合什么就走什么样的路。因此,减负不能只在教育内部找原因、找方法,必须全社会共同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