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南京大学灯火通明的化学实验室里,再也见不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2016年11月19日,带着对化学事业的依依不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游效曾逝世,享年83岁。
游效曾 阎居梅摄
游效曾,江西吉安人,祖父取“效法先贤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为他命名,而他一生都践行着祖辈的期冀——严谨治学、忘我耕耘。他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淳朴善良;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将心血奉献给化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把中国无机化学落后的时间抢回来!”
游效曾与化学的缘分,长达67年。
15岁那年,他就读于南昌联立一中。一节化学课上的酸碱滴定实验中,溶液在加入一滴指示剂的瞬间,仿佛被施了魔法般变换奇异色彩,游效曾被迷住了,从此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
高中毕业后,游效曾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1955年夏天,大学毕业的游效曾由于成绩优异被推荐至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他买了张睡在甲板上的船票,带着一张“贫困生”证明和一卷旧草席,顺江而下来到古城南京。
来到南京大学,游效曾明白,研究化学必须把数理基础坚实起来。年少气盛,他拿着选修数学、物理系课程的申请表,直接找到时任化学系主任的戴安邦教授。“化学是门实验科学,如果只埋头搞理论而忽视实验,是不可能搞出成果的!”戴教授发自内心地欣赏这个“好苗子”,也不失时机地“敲打”他一下。这番关于实验与理论的道理,深深印在了游效曾心里。两年间,他埋头于东大楼地下室一间面北而潮湿的房间里专心做学问,除了实验,数理课程也全部考了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