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游效曾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南京大学当助教,师从李方训院士,从事电解质溶液理论研究。其间,游效曾负责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电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独立主讲《物质结构》和《结晶化学》等化学系基础课,打破了专业界线,奠定了深厚的化学基础,开拓了广博的知识面。即使在“文革”的艰难岁月里,他都凭着意志,完成了我国首部《结构分析导论》的初稿。
改革开放后,游效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0年,他作为国家教委选派的早期访问学者赴美进修。一踏上美国这片新奇土地,游效曾就觉察到我国在配位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与世界的差距。“我把中国无机化学落后的时间抢回来!”他暗暗咬牙,如饥似渴地做实验,常常用功到夜半。为了让中国尽快引进科学前沿知识,游效曾组织翻译了美国、英国研究生必读配位化学领域的新专著,大大促进了我国无机化学教学和研究的多元性。
大树日渐参天,学成的游效曾,却婉言谢绝了导师劝他留在美国工作的好意。1983年,游效曾回到深爱的祖国,担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以全部精力投入我国配位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
“科学没有捷径可走”
何谓配位化学?它是现代化学中无机和有机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医学上用于治癌,冶金上用于萃取,轻工业上用于添加剂,农业上用于化肥,而在高新技术领域,在发展分子超导、磁体、发光固体等分子材料方面,都有着广阔前景。
在这一重大领域,游效曾率先在我国提出了“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研究新领域,并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卓越成就。他十年磨一剑,1991年因在“配合物合成、结构和性质”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他负责完成的“光电功能配合物及其组装”研究,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还参与创建了“配位化学研究所”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长期指导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研究,两次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牛奖”,为我国配位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惊人的毅力编著了《结构分析导论》《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等专著,成为国内这个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必读著作,他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为中国化学学科的知识宝库注入了宝贵的财富。他组织和翻译了《过渡金属化学导论——配位场理论》《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中的物理方法》等国外知名学者著作,促进了我国配位化学、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理论的教学与普及,让国内化学家走到了世界化学前沿。
即使年届80岁,他还连续修订了自己的两部专著,其中《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一书88万字,《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一书90万字。这样艰深的专业书籍,编辑看不懂,学生里也找不到能把关校对的人,全靠他自己一字一句修改,从一校到三校,其难度和工作量无法想象。很多人更不知道,20多年前,他的一只眼睛就已完全失明,数百篇论文,四五部专著、译著靠的居然都是一只眼睛,即使是大手术后体重不足50公斤,他仍然昼夜伏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