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首届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评选日前揭晓,150余位教师获奖,每人获得3万元奖金。据悉,该奖项用于奖励在本科(含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此次评选活动师生反响热烈,7天内有30万人次网上投票。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表示,该奖项以后将每年评选一次,将其作为促进本科教学的措施之一。(1月21日澎湃新闻)
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背景下,在科研成果和研究生教育成为高校排名关键指标的情况下,武汉大学能够沉下心思,每年拿出数百万元奖励本科教学一线教师,实属难能可贵。
笔者曾在大学教书十几年,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深有感触。虽然各个学校无不强调教学很重要,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科研成果可以成为晋升职称、职位的筹码,可以成为发家致富、扬名立万的资本;而一心扑在教学上,除了能赢得学生的好评外,几乎什么都得不到。于是,科研搞得好的老师神气十足、令人羡慕,书教得好的老师反倒显得“没本事”,被人瞧不起。对教师来说是这样,对于高校来说,科研成果是学校的硬实力,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是校领导的重要政绩,而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反倒无从评价因而显得不那么重要。
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后果,便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被严重削弱,高等教育质量大面积滑坡,很多学生一晃几年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进而,很多毕业生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甚至毕业即失业。
不可否认,科研对于高校也很重要,很多高校还承担着国家级科研课题,中外高校均是如此。问题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毕竟是教书育人,“重科研”没有错,但“轻教学”则大错特错。同样,高校重视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错,但轻视本科教育则大错特错。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之本,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又能高到哪里去?
就此而言,武汉大学重奖本科教学一线教师,传递了积极的信号:一些高校认识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致力于“拨乱反正”,扭转这种不良倾向,通过重奖来鼓励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安心于三尺讲台,让教学一线的老师赢得尊严,让高校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让本科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实际上,这不仅是对一线教师的尊重和酬谢,而且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的态度。
重奖一线教师只是一个开始。让高校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还要通过各种制度设计,让潜心于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荣誉头衔、福利待遇等方面不吃亏。只有通过各种制度化激励,“教书育人”才能成为每个教师倾心的事业。晏扬
(原标题:重奖一线教师让大学回归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