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负别人的孩子,自己就能从中得到快乐吗?”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兴利给出的一组青少年心理“抑郁”程度参数显示,“欺负方”与“被欺负方”分别是316与414,双方的“自我效能感”为262和105。这意味着,欺负人的孩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忧郁、焦虑。
近日,在由北京丰盛公益基金会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暨心悦教育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上,张兴利说,在校园欺凌行为备受关注的当下,这种行为背后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更加值得深思。
张兴利调研发现,在校园生活中,“起外号、骂人、取笑和讽刺”“社交排斥、交往排斥”“打、踢、推、撞、威胁”“散布谣言、让他人排斥”以及“强迫要钱、拿走或损坏物品”等行为,是最容易导致“欺负”与“被欺负”发生的情形。而这些所反映出的均是青少年各种心理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