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教育部党组已经通过这个意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1月15日在北京表示,要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吸引更高水平的年轻人从教。
这一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其实折射出一个现实,即有部分师范院校并不安于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而是想“脱掉”师范这一帽子。很显然,如果不解决导致师范院校不愿意安于师范办学定位的根源性问题,就是明确限制师范院校不更名、不脱帽,学校办学的心思,也恐难集中到办好师范教育,培养一流的师范人才上。
师范院校想脱帽,表面上的原因是师范专业“不景气”,毕业生就业需求不旺。调查显示,现在全国每年毕业的师范生有60多万,但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只有25万,并且每年新入职的教师中,有四分之一来自非师范类院校的综合性大学。因此,师范院校都在压缩本科招生规模,像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就从2016年起逐步缩减师范类本科招生,把师资培养统一纳入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研究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当师范教育只占学校办学很小的比例时,师范院校会觉得再戴师范帽子,名不副实。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有的师范院校认为师范这顶帽子,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学校上水平。事实上,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缺口是很大的,仅拿学前教育来说,目前的幼师规模,只是需要达到的幼师规模的一半,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逐年提高以及我国开放二孩政策,我国幼师缺口还要大。同样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