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创造性指的是个体产生新颖奇特而具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重大进步,而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意义重大。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创造性的看法非常重要,它们会直接影响个体对创造活动的判断和行为。正确的理解才能引领正确的行为,因此纠正对于创造性的错误认识可是十分重要的!小编为您总结了关于创造性的五大常见误区,快来看看,自己“中招”了没?
文 | 师保国
对创造性理解的五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神秘化——创造就是灵光乍现的顿悟吗?
心理学家索耶指出,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把创造性理解为瞬间的灵感乍现,这一灵感的产生比较神秘,它源于无意识并需要通过顿悟得以实现。在我们最近针对443名中小学教师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当被要求根据赞同程度对“创造性的想法是从无意识中神秘出现的”和“创造性来自灵光乍现的顿悟”这两个观点进行1-5分的评定时,全体教师分别给出了3.01(标准差为1.14)和3.52(标准差为1.00)的分数,说明他们也相对比较认可创造的神秘性。
幸运的是,当代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对无意识、酝酿、顿悟等现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创造过程虽然有其神秘性,但总体而言是可以被认知的,例如,我们可以将其总结归纳为8个阶段,从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收集相关信息、酝酿,到产生想法、组合想法、选择最优想法、外化想法。
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创造并非是一种不可解释、一蹴而就的神秘过程,它只是包含了大量的日常认知加工过程的更为复杂的一种过程。看似是顷刻降临的顿悟也是创造者经年累月所掌握的领域知识中许多点点滴滴的组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跃,它基于个体长期的辛勤付出,有赖于前人的工作,并得益于团队的合作,而非神秘不可知的灵光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