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8日电 新华网首届商学院论坛日前在京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在论坛上表示,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商学院发展面临着重大课题。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在新的时代有更大更长久的回报。
互联网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全球的教育资源联系更紧密,商学院也在不断调整着自身的状态。全新的环境为每位商学院教育者按下了“确认键”——自身的调整和改变是一道给予中国的商学院的“命题作文”。
“将商学院优质资源对外开放,将商学院名家课程让大众分享,更好的提升民众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是商学院发展的重要使命。”——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 (新华网 夏添 摄)
赖德胜认为,商学院教育首先应该平衡好在“做中学”与在“学中学“的关系。商学院要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工具方法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过在干中学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谈到人才培养理念方面,赖德胜表示,要平衡好常规教育和非常规教育的关系。提高常规教育的质量,又要有包容的品质,不埋没创新型的人才。
“企业家”区别于一般大众的重要一点就是自身所具备的“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让企业领航人能够用自身眼界不断开拓,并促使一家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商学院作为能够产生这种“精神”的发源地,在赖院长看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商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古语云“在商言商”,赖德胜认为,商学院需要教会学员的不仅仅是如何“在商言商”,还有“在商不能仅仅言商”——商学院应该“将责任、道德融入到商学教育当中去。因为“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本身也是有助于创新”。
创新也体现在商学院面对环境的调整,“互联网+”大潮汹涌,在赖德胜看来,商学院教育不但“可+”而且“必须+”。当商学院在高科技的发展下来到了互联网上,来到了“云”上,运用现代技术改变现代教育成为商学院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的时代,将商学院优质资源对外开放,将商学院名家课程让大众分享,以更好提升民众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是商学院发展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