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211工程”“985工程”先后被提出并实施,成为高校的“风向标”。截至2011年,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39所高校进入“985工程”。
在此次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名单中,原“985工程”的39所高校全部入围,另有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3所“211工程”高校新晋加入。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中,其余的“211工程”高校全部纳入。
“双一流”建设与“211工程”“985工程”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否是取代还是升级?一直以来议论不断。
直到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表示,“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21日名单公布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说,“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
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认为,原“985”工程大学都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原“211”工程大学都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这一结果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效,这也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海峰说,“双一流”建设是中国特色的产物,“211工程”、“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它是新时期中国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政府行为,代表着国家意志,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创新,也要继承,这样才能稳中求进,平稳过渡。”
瞿振元表示,“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要继承,但也要克服事实上存在着的“动态监测不够”“身份固化”等不足。在“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管理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体现动态管理、实现“换挡提速”。
“动态调整 有进有出 不搞终身制”
“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在今年年初的《实施办法》中,“双一流”建设的总体基调被确定下来。
长期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事实上存在的封闭固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名单公布之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特别强调,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这次“双一流”高校遴选采取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的方式,是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而不是确定“双一流”身份。“双一流”建设,从方案设计之初就强调不是终身制,不是固化的。
根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中的介绍,建设过程中,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
据了解,“双一流”建设不仅在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而且在每一轮建设期末,进行评价,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
可以说,入围的高校并不是带上了“铁帽子”,建设不好随时有被摘掉帽子的风险。人民日报在时评中指出,让已经列入名单的高校居安思危,让未能入选的高校看到方向与希望,真正激活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任立楚同时提醒,“双一流”建设的良好生态需要公平有序的竞争来保证。但也要看到,竞争必须公平有序、合理预期,要避免靠“排位置”“争经费”“抢人才”搞“零和博弈”“恶性竞争”,这样的竞争打乱秩序、破坏规则,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